我们时常把创业想得太过简单,认为获得成功轻而易举

2024-01-30
财商

我们时常把创业想得太过简单,认为获得成功轻而易举。然而,看似“一帆风顺”的创业路,背后多有难以言语的艰辛。创业起始就像从无路可通的丛莽中,拼尽全力淘尽数千斤沙石,找寻那几粒金屑。

 

用微不足道的开始,去圆扎根内心的梦,搜狐财经原创栏目《启点》,聚焦创业群体,了解不为人知的艰难创业路,第二十九期对话读书会创业者李事佳。

会有人不辞辛苦来参加线下读书会吗?“来一个人就是一个惊喜”

去年8月,李事佳萌生了办线下读书会的想法,并开始为其付诸行动。李事佳表示,自己之所以想办读书会,首先基于自己非常热爱心理学,并长时间学习心理学,懂得一些倾听和团体共请的技巧;同时,李事佳当时在一家公司里主要做用户研究,也为他办读书会创造了一个契机。

“因为当时公司上线了一个app新功能,当时我是为了调研这个功能好不好用,就参加了一次在APP上用户所发起的一个线上读书会,大家一起轮流阅读讨论,体验很好。而且我当时在做用户访谈,会有大量座谈会,请用户、请活动发起者一起聊,我发现自己还挺会组织这种多人聊天活动的,觉得办读书会对我来说,似乎没有太大难度,就想做一做。”

起初读书会是作为他的副业,但不久之后李事佳便离职考研了,现在是一名北大在职研究生,而办读书会也慢慢在他的生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的份量,为此投入了自己大部分的精力。

“第一场读书会说顺利也顺利,说不顺利也不顺利。”李事佳回忆称,当时的他写了很多关于读书会的定位、价值观,通过各种渠道找身边的朋友来参加。“因为那时候用户特别少,也没有用户群,现在起码还有1000人的私域用户,当时是没有的。找到一个人就是一个人,但当时我也没有抱什么预期,所以说每来一个人都是一个惊喜。”

“我觉得做心理读书会是比普通读书会有一定风险的,因为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同学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心理上的困境,但这就看程度了。我觉得他们不是纯粹地想被治愈,更多的是一群渴望成长的人。”

“当时在群里也有人质疑,说你这种线下读书会,怎么让大家每天都是不辞辛苦,打车专门跑过来到你这里读书。我觉得这个问题问得很好,但当时也挺挫败人的、也很警醒。我觉得是双向选择的过程,如果他没有这个需求的话,不管怎么样,甚至请他来都请不来的,我觉得一定是对方有这个需求,恰好我们满足了。”

一周四场,月入过万,“是真的不挣钱,我们更像是低配版的团体治愈”

但李事佳也意识到办线下读书会,不可能只跟熟人做,他表示,真正的“逆天改命”是在做小红书之后,开始有大量的用户涌入。

“可能就一个月吧,我是8月16号左右开始办的第一场读书会,小红书第一篇应该是在9月中下旬左右发的,当时也是国庆期间,就来了很多用户,完全远超我当时的承载力,因为当时全是我自己办,办多了我自己没力气,那时一周两场。”

“大概去年11、12月,当时想到用户这么多,自己时间有限,我需要培养一些新的带领人。当时就会从用户里面去沟通,问有没有意愿的,也会有一些培训。”如今,李事佳的读书会基本保持着一周四场的频率。

目前,李事佳团队一周平均会办四场读书会,每场人数控制在8人,每人收取90元报名费。李事佳坦言,世界上并不存在完全公益的事,“你说我这个事作为创业来说,是真的不挣钱,不是以财富为目的的,更多是以价值为导向的。但办读书会确实是商业行为,它也一定不是不求回报的。”

“很多竞品读书会的形式会接近于讲座,比如一个讲师可以30人,每个人90的费用,所以一场就是2000多的收入,他们是很赚钱的。但这里面可能讲师的利润就会比较高。但是我们读书会不是这种,我们更多的是成长小组或者同辈小组,可以理解成低配版的团体治疗,心理互助的成本更高一些。”

“读书会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边际效应,线性就是亏损”

但李事佳也表示,目前读书会的收益完全无法让其视为全职去做,未来是想通过模式创新,将其作为自己的长期事业来发展的。

“读书会最大问题是什么?我觉得商业模式有两种,一种是像美团、抖音这种互联网模式,10个人可以服务1000个、1000万个商家成本基本不变,它的边际成本很低。但我们不一样,我们一个带领员只能负责8个人,它是线性的。假如团队从10个人扩展到100个人,用户量也是扩展了10倍,团队增加10倍,收益也只能增加10倍,我觉得线性就是亏损,因为它没有边际效应,所以我们没有办法靠纯粹复制去创造更大的收益。”

李事佳也设想过,未来可能会将读书会发展成一个社区。“可能就两三层楼,一楼可能是心理学书店,会有咖啡厅,我们也可以在里面学习,二楼可能会有活动室。”

“读书会项目不好做,但我觉得投资或者创业,要么跟风,要么创新。就看创业者自己怎么去做,个人选择的事情,我会倾向于后者一点,因为确实这个时代对心理学有更多的关注了,但心理学要怎么去打,愿意切哪个赛道,这其实是一个很从心的事情。”